必威西汉姆体育

簪花之美

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、图片,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。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;已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“来源: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”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三回写道:“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,或读书或写字,或弹琴下棋,作画吟诗,以致描鸾刺凤,斗草簪花,低吟悄唱,拆字猜枚,无所不至,倒也十分快乐。”

这段话描述了大家闺秀平日悠闲的时光,其中就包括了簪花。

刘姥姥第二次到贾府,游园的时候,凤姐和鸳鸯给她插了满头鲜花逗大家一笑。探春整顿大观园,将园子承包出去之后也有一句:除去各房每日戴的花……可见姑娘们每日戴时令鲜花是有份例的,曹雪芹写《红楼梦》的时期,簪花仍然是闺房中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
花朵那么美,除了案头清供,戴在头上,岂不更添风采?

于是,闺阁女子们每日梳妆打扮后,于花园里摘了最新鲜娇嫩的花朵簪在头上,水灵娇俏,别有韵味。

簪花的习俗,并不是从清代闺房开始的,簪花记录中早在汉代就兴起了。

汉代陆贾写的《南越行记》中:南越之境,五谷无味,百花不香,此花特芳香者,源自故国移至,不随水土而变,与夫橘北而枳异矣。彼之女子,以彩丝穿花心,以为首饰。

陆贾写的是茉莉花,可见此时女子们已经将芬芳的茉莉花作为首饰戴了。

鲜花自然清丽,与金银珠玉等首饰的美不可同日而语,鲜花是自然美,首饰代表贵气。

追求美的唐代簪花达到了鼎盛时期。

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昉《簪花仕女图》就是最好的记录者,图中的贵族女子,头戴硕大的牡丹花,鲜艳又贵气。

鬓中端端正正簪一朵牡丹花,正是唐代的流丽风情。

唐代富丽繁华,女性地位达到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最高,女人们恣意张扬、丰腴美丽,只有高贵大气的牡丹花,可以代表这一时期的女人们。她们张扬、美丽、高贵,傲视人间,有着无与伦比的风采,她们簪的花也在历史上流光溢彩,灿烂夺目。

唐代的女人们,将硕大的牡丹花戴在发髻上,簪在云鬓边,绣在衣服上,甚至婚俗中的一切花饰,都是牡丹的天下。牡丹代表着端然大气,富贵逼人,花好月圆,天长地久,牡丹身上承载了女性对理想生活的渴望。

到了宋代,女子们的生活相对保守,收敛起了个性。

宋代生活平静富足,社会上流淌着悠然文气。大家闲暇时,琴棋书画诗酒茶,过着无比风雅的日子。所以宋代将生活美学提升到一个历史最高度,无论贵贱,大家都过着诗意的生活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,人们不再喜欢张扬富贵的牡丹花,寓意灵魂高洁的梅花登上了舞台。

李清照《减字木兰花》写道:“卖花担上,买得一枝春欲放。泪染轻匀,犹带彤霞晓露痕。怕郎猜道,奴面不如花面好。云鬓斜簪,徒要教郎比并看。”

李清照这阕小词,写了一个普通的早上,卖花的来了,悠长的吆喝声响彻街头巷尾。爱花的李清照出门挑了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。梅花无比清新,花瓣上还挂着露珠。她将花插在鬓边,左看右看都觉得美,于是走到爱人面前,撒娇道:你看看,是我好看,还是簪的这枝梅花好看呢?

赵明诚也是浪漫的人,想必面对妻子的问题,他会有标准答案。

一枝买来的花,清新活泼,充满夫妻间的小情趣。

买花的人风雅,卖花的人呢,也是一身诗意,一身清香。

宋朝都市中经常有那种卖花的担子,卖花人挑一肩美色,走街串巷,什么季节卖什么花。陆游写过卖杏花的小贩:“世味年来薄似纱,谁怜骑马客京华?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。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。素衣莫起风尘淡,犹及清明可到家。”

春雨下了一夜,杏花就开了,一大早就会有勤勉的小商贩挑着鲜嫩的杏花走街串巷吆喝。

宋代诗人杨巽斋有诗写道:“麝脑龙涎韵不作,熏风移种自南州。谁家浴罢临妆女,爱把闲花插满头。”

他描述的是簪茉莉,与汉代接轨。

茉莉花洁白芬芳,清丽不俗,才出浴的女孩子,化了一个淡妆,在鬓边簪了一朵盛开的茉莉花,雪白的茉莉花压鬓,整个人的气质都婉约高雅了起来。

另一首宋词也描述了女子戴茉莉的样子:

宋姚述尧《行香子·茉莉花》写道:“天赋仙姿,玉骨冰肌。向炎威,独逞芳菲。轻盈雅淡,初出香闺。是水宫仙,月宫子, 汉宫妃。清夸苫卜,韵胜酴糜。笑江梅,雪里开迟。香风轻度,翠叶柔枝。与王郎摘,美人戴,总相宜。”

美人戴茉莉,风情万种,鲜花之灵性,揉进女子之灵秀,比那些冷冰冰的珠翠首饰要美多了。

女子也是花,花与美人互相装饰,两两相宜。

宋朝是个浪漫的时期,女子们簪花独美,让男人坐不住了,于是男人也开始簪花,要美大家一起美。

男子簪花成风潮,是大宋时期的一程独特风景。

明代画家仇英有一幅画《四相簪花图》,描绘的就是韩琦、王珪、王安石、陈升之四位男人簪花的场景。画家有一大段题词,将此男子簪花场景记录下来,画中题文写道:“韩魏公守广陵日,郡圃开金带围四枝,公选客具宴以赏之,时王圭为郡倅,王安石为幕官,皆在选中。尚缺其一公,谓今日有过客至,即使当之。暮报陈太傅升之来,明日遂开宴,折花插赏,后四人出为首相。”

苏轼写过:人老簪花不自信,花应羞上老人头。

一把年纪的苏才子,还想着簪花风流呢,只是也知鲜花娇嫩,怕与岁月蹉跎中沧桑的模样不相宜了。

《宋史·舆服志》也记载:幞头簪花,谓之簪戴。

宋代男人头戴幞头,也戴鲜花。
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民俗精品画作,来自南宋画院的《大傩图》,题材为村俚田乐。画中有十二人,老叟逗趣,滑稽可爱,在装饰打扮上,他们头插各种花叶,其中有柏、梅、竹等,说明簪花,簪梅的习俗,不止卿相,民间也很流行。

男人总是追求秩序感,渐渐,宋代男人将簪花演变成了一种礼仪制度。

春色何须羯鼓催,君王元日领春回。牡丹芍药蔷薇朵,都向千官帽上开。牡丹、芍药、蔷薇都上了官帽,男人簪起花来,可比女人热闹多了。

簪花有了时序,有了规矩,男人们上元夜簪梅花、雪柳等,到了端午,就要簪茉莉了,秋天,则是簪菊花。

簪花的仪式感一丝不苟。

汉代爱茉莉,唐爱牡丹,宋人酷爱梅花,宋人男女都簪花。朝代的个性隐在一枚小小的花朵中,招摇在鬓边,风情无限。读一读簪花历史,连史书也跟着清香了起来。

(责任编辑:支苗苗)

文章不错,点个赞再走呗!

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